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

做家乡的守望者

发布时间:2015-04-02


2014,对我的团队——襄阳市著名文化志愿者团队“拾穗者”来说,是喜讯频传的,先是受到湖北省文化厅的嘉奖,又被提名为襄阳市十大感动人物;而对于我自己,这也是丰硕的一年,这一年,我荣获襄阳市首届“隆中文化名人”拔尖人才称号,所承担的课题《岘山文化概论》取得市社科一等奖,加入了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而这,都来自于我对襄阳文化的无比热爱。

 

网络为媒,涵养本土文化情结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襄阳文化,吸引着无数襄阳人探究其传奇魅力。但与全国各地一样,在一段时间里,襄阳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一个断层。以岘山和堕泪碑为例,历史上,岘山曾经因为西晋名臣、统一吴国的奠基者羊祜而知名全国,襄阳人纪念羊祜的堕泪碑一直传承了近两千年,描述岘山和堕泪碑的诗歌达数千首,凝聚着几千年封建王朝正直官员为国为民的政治理想和个人荣誉的终极追求,影响不可谓不大。但在一个阶段,人们忘却了这段曾经令襄阳人骄傲的历史。不但堕泪碑被扔在山脚与建筑垃圾为伍,更忘记了羊祜这个曾经为中国、为襄阳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岘首山附近,有一座以羊祜命名的山峰,建国后成为襄阳烈士陵园所在地。由于“祜”字比较生僻,当地人经常把羊祜山叫成羊菇山,并附会成一个姓羊的美丽姑娘。我的学生游记作文中就曾出现这样的记述,看到这种情况,心里还是满复杂的,有点好笑,有点凄然,有点着急,借着对这篇作文的纠错,当时就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羊祜普及课。

幸运的是这种情况在近几年有了改观。大约在05年左右吧,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原来隐藏在普通人群当中的文化爱好者走到了一起,几乎在一夜之间,襄阳人焕发了极大地寻根本土文化的热情,逛老街、走城墙、登岘山、复活穿天节……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我算是被挟裹到这个浪潮中,逐步形成了襄阳本土文化的情结。到2008年,襄阳本土文化的寻根进入深水区,一些自发形成的文化志愿者团队的影响逐渐凸显,我与其中的佼佼者——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开始深入接触。应该说,我的襄阳文化情结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持续发酵。08年,我写了《<李曾伯纪功铭>试解》,解读岘山中的一座大型宋代摩崖,算是初步切入岘山的研究范围。09年,位于岘山中的的全国第一私家园林习家池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写作了《习家池发现清<习池四贤祠记>碑》,这也是当时唯一一篇对习家池历史沿革进行探讨的文章。其后2012年4月,在襄城区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的专题文史资料《千古习家池》中担任主要撰稿人。2012年6月,在襄阳市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的《千年习家池》中担任副主编,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是目前我市研究习家池的重要代表著作。

 

传播文化,为青少年的生命增添底色

 

在学校,我承担地理课的教学。在学生眼里,初中地理中考占分比例小,被视为小学科,大多数人对初中地理老师的眼光也还停留在“小课老师”的层面上。但我觉得,知识、见识同等重要,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得从培养他们爱家乡开始,而且学生应该有多彩的生活。

2008年开始至今,我在学生中开展了一系列近二十次活动,把襄阳的优秀地域文化向青少年渗透、普及,其中的“徒步索源走檀溪”、“岘山摩崖探访一日游”、“登岘首名山,爱襄阳名城”、“探幽习家古池,探访私家园林”等活动,都在城南的大岘山范围内。当时做这些活动,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希望让我的学生能够了解家乡,从小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同时这些活动的举行,也让孩子们的童年更加快乐,生命更加丰满,是他们一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而得以终身发展的有力奠基。

在“徒步溯源走檀溪”中,学生及家长一行四十多人,沿“襄水”徒步了约8公里。孩子们在亲山亲水中,因看到下游水质污浊不堪而感到愤慨,还主动记下了排污口的数量;在上游扁山脚下“活水窝子”处,因发现仍泛着清澈泉水的泉眼而无比震撼……这都让我非常感动。我想,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将爱家乡的情怀植入孩子们的生命之中,这些虽然与考试无关,但影响也许是一生的。

 

挖掘历史,做一个勇于担当的襄阳人

 

在对岘山的外围研究中,我逐渐认识到,羊祜对岘山、对襄阳是一个难以绕开的话题。2012年初,基于多年对于羊祜的崇敬,我写作了两篇散文《一个人与一座山的对话》、《登岘首亭遗址》以致敬。同时,襄阳社科联将岘山纳入2012年度重大课题,为了与拾穗者成员李俊勇合作完成岘山研究项目,我于本年加入该组织,开始了对岘山的系统研究和解读。10月,《华中胜景——岘山》课题的研究初步完成,同时以《岘山丰富的地面历史文化遗存》为题在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襄阳十大美景”发布会上作汇报演讲。从此,对岘山的研究进入全面、系统阶段,我与拾穗者团队进行了多达20余次的田野考察工作,广泛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拍记岘山风光、文物、历史遗迹;2013年以来,写作《告诉你一座美丽岘山》系列(发表《襄阳日报》、《新襄阳》)专栏;2014年,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发表《襄阳岘山羊叔子登临处辨正》的学术论文,解决了岘山历史上一些混淆不清的问题,对岘山的山、关、亭、碑、历史、寺庙、摩崖、人物、诗歌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扫描式研究。此外,我还向襄阳文化产业园(唐城)提出了一些例如保留洄湖、开发岘首山等意见,参与了岘山文化广场路名的命名工作(建议命名“太傅路”),协助襄城区旅游局进行“襄水桥”的命名、文化建设工作等。我还与团队一起,首次厘清了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以来岘山、岘首山地理的混乱状况,对岘山文化内涵进行了挖掘和阐述。

而作为一个民盟盟员,也给我的研究带了动力和便利,一些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市、区盟组织的关怀和关注,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也在盟组织和盟员的帮助下一一化解,这些,都变成了我对襄阳文化更为持久的热情。

襄阳,有太多太厚重的历史,每有一个发现,我们都不禁惊叹,原来襄阳在历史上曾经如此辉煌,我们捡拾的,也许仅仅是一些文化碎片,但是,却让我们窥见一个历史名城瑰丽的过往。而努力聚拢这些文化碎片,就是在最大限度地还原襄阳的辉煌历史。

 

不辞辛劳,做一个襄阳文化的守望者和传播人

 

围绕文化的挖掘,有一些工作是辛劳而又琐碎的。在短短的时间里,仅仅收集资料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作,举凡有关的史书、笔记、游记、诗歌、碑文等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襄阳各个版本的地方志也记载了大量关于岘山的信息,当然,也经常有很多雷同之处,所以,往往一条比较少见的史料、记载,都让我们欣喜若狂。对岘山的田野调查也是相当艰苦的,山中车辆难行,所以一般都是徒步进行,主要调查山中的寺庙遗址、祠祀遗址、遗落碑刻等。在岘石寺,一座明代碑刻被半埋入土中,我们数次进山,终于抄录得碑刻全文,结合地方志和佛家典籍,终于弄清了该寺的历史沿革,解决了一个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还从各个渠道追索岘山实物。1983年所立的堕泪碑,已经逐渐为世人所遗忘,虽然其形制简陋,本身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作为承载着襄阳人对羊祜的崇敬之情的一个实物,它的纪念价值和文物价值也是不能忽略的,所以我们依然向全国各地来襄阳的游客以及文化爱好者介绍这块碑刻。14年夏天,听说一名收藏家手里有一块关于岘山的碑刻,我们冒着酷暑感到他家中,终于见到一块刻有“岘山裘带”的疑似楹联残件的石雕。

同时,我还不遗余力地向市民向外界传播襄阳文化。我经常顶着酷暑、冒着严寒带领热爱本土文化的市民进山寻访并讲解;2013年,羊祜的后人来到襄阳寻访先人足迹,我义务承担了讲座、导游、讲解的任务;2014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者为了编写《中国诗迹事典——汉诗的歌枕与俳枕》大辞典来襄阳考察,我又承担了相关的接待和交流任务。在这些活动中,我都努力把襄阳文化的优秀内涵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襄阳,了解襄阳。

2015年,我调入襄阳市襄阳古城管委会。这也是襄阳市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襄阳古城而专设的一个机构,而我,能出现在这里,正是市委市政府重视文化建设的一个具体表现。经过层层推荐,我作为专家被引进到这个新成立机构的文化旅游办公室,在这里,我更加找到了精神家园和用武之地。2015年,我将以更大的热情和更专业的态度,投入到古城文化的研究中去,在接手这个工作短短的两三个月中,我已经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开辟了两个专栏,系统梳理、普及古城文化。同时,在襄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对古城历史文化的权威性研究也即将进行,我也荣幸地参与到这个工作中。在日益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我感觉到了最大的充实和幸福。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襄阳上至政府、下至民众也逐渐在关注襄阳文化建设。古城、岘山等领域的研究从无到有,从零散到集中,更多的机构、更多的学者、更多的力量参与到文化研究中来,对襄阳文化的研究的提升给了很大助力。襄阳文化的发展,人心可用,前景可期。愿文化襄阳的魅力重焕光彩,这,是一个家乡守望者最大的心愿。


作者:襄阳盟员 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