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

渣滓洞掠影

发布时间:2015-12-04

 

 

为配合各民主党派中央开展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教育活动”,民盟恩施职院支部为达到教育全体盟员,并要求盟员和中国共产党坚定地站在一起之目的,经过支部会议研究决定,7月末我们组织支部盟员前往重庆红色教育基地“渣滓洞”进行实地考察。

7月31日下午,我们一行15人抵达重庆市,入住中新大厦。

8月1日上午8时许,匆匆忙忙过完早,就随车经观音桥,过高家花园大桥,路程约10公里,历时近一小时,才进入磁器口古镇。由此重庆交通的繁忙可见一斑。

小说《红岩》中描绘的磁器口,今天依然繁华依旧。在入口处,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写有磁器口三个大字的牌坊。上面挂满了大红的灯笼。大家觉得十分喜庆,不自觉的都站在了牌坊下一起合影:我们来了,重庆!我们来了,渣滓洞!

在磁器口老街上,我一直在寻访《红岩》中的历史印迹:鑫记杂货店......在那里,有陈松林,有鑫记杂货店老板......

在瓷器口,几经寻访,上上下下跑了几遍,终于找到了“鑫记杂货店”。经济社会发展了几十年后,今天再来看鑫记杂货店,已经是一段远去的历史,但在当年,她一定风采照人。

寻访了磁器口老街。我们乘车前往渣滓洞。

渣滓洞监狱,也叫重庆行辕第二看守所(1947年12月—1949年11月,俗称“渣滓洞监狱”),位于重庆市郊的歌乐山。它三面环山,前面是深沟,地形十分隐蔽。

据史料记载,1938年起,这里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改造成秘密监狱,专门用来关押政治犯。关押人员来源主要是1947年“六、一”大逮捕的“要犯”、《挺进报》案和“小民革”案中的被捕人员,上下川东武装起义失败后的被捕起义人员,最多时达三百多人。共产党员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江姐)、李青林等先后囚禁于此。

进入监狱实地,我们看到的是:渣滓洞分为内、外两院。

内院有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另有两间平房作女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和刑讯室。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为消灭共产党新生政权的有生力量,国民党政府下令对囚禁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进行秘密大屠杀(在小说中称为“密裁”),并纵火焚烧了渣滓洞。在押200余名革命志士,仅逃出15位被囚禁的革命者,其余皆不幸牺牲。史称“11、27”大屠杀。

为达到监禁效果,监狱的看守原则是:男女分监,轻重分监,新旧在押人分监,重要者钌禁!

在内院墙上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满墙的标语:诸如“青春一去不复返,仔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忧”等大字标语。这应该是为了从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斗志所用。据说这也是当时国民政府建设文明监狱,“司法改良”的成果!

外院则安排成特务办公室和刑讯室。在外院墙上也写着讯示特务的标语:“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还有中国国民党员守则。

据当时“西南行政长官公署主任”徐远举(小说中形象徐鹏飞)在《血手染红岩》中说,它是一个没有编制的单位,其行政关系隶属于行辕二处(情报处);受行辕一处(军法处)、保密局西南特区的指导和监督;业务上与保密局白公馆看守所、交警直属大队联系。

一部《红岩》,将当时上下川东(今已全部划归重庆市管辖)中共地下党在重庆地区的活动描写得波澜壮阔。

更为重要的,是将1947年的“六一”大逮捕后,整个川东地下党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外。那些坚贞不屈的中共党人和进步革命志士在狱中无所畏惧、为了信仰,在监狱中还坚持坚决的斗争,为理想,为信念毅然赴死的壮烈!

小说中的楼下三室,今天已经是根据小说中的描述复制的刑具陈列。据小说记载,这里有‘中美合作所’的48套刑罚:有皮鞭、烙铁、电刑、老虎凳、竹签子、灌辣椒水的用具之类。看了不禁令人胆寒。

还是在14年前,我带学生前往望城坡何功伟烈士就义地参观,有同行的老师对我说:象何功伟年仅26岁、刘惠馨27岁,还有她不顾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就为了主义和真理毅然赴死真难!我如果没结婚,也没有小孩,我可以去死。但是我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再学她如此坚强,我是做不到的,

回头再看江姐,何尝不是如此。她就义时,儿子尚不满两岁。

李青竹,许云峰(原型是徐建业)他们在狱中,不仅威逼利诱,还有一次次的严刑拷打。没有坚强的意志,不是因为他们是用“钢铁意志铸就的人”,又怎能承受得了如此的酷刑!

在楼下四室,我们找到了革命先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成善谋。看到他,我为我们这个组织同样有这样坚贞不屈的烈士而自豪。看到他,我还想起了为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而牺牲的闻一多、李公朴。这些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而牺牲的民盟先烈们!他们的英雄事迹照样可歌可泣!

在监狱院墙部位,我找到了当年这些革命志士推倒院墙越狱的地点,也找到了为了反对监狱暴政由烈士们挖出的水井。从这些地方,映射出这些坚贞不屈的人们所做出的艰苦而不屈的努力。此时,我不禁想起了《红岩》中的一副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民盟恩施职院支部主委 刘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