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盟湖北美术院

民盟湖北美术院

会员风采

刀笔儒风自高远:青年书法家、篆刻家萧翰印象

发布时间:2013-12-31
 

□ 孙贤坤

萧翰,字骏声,1973年9月生,湖北天门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师从昌少军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荆州市文联委员,荆州市南纪印社社长,荆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篆刻作品入展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新人展,湖北青年代表书家荆州十人书法展等展览。获教育部第二、三届全国教师书法大赛一等奖,第四届湖北书法黄鹤奖二等奖。在湖北省第一届篆刻展中被评为“获奖作品”(最高奖),湖北省第六届书法展中被评为“优秀奖”(最高奖)。有近20万字书法评论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发表。

我是10年前在一次书法雅集上认识萧翰的。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书艺精湛、颇有文采、朴实谦和、充满青春活力。随着交往的增多,我对他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出生于茶圣陆羽故里——天门,从小喝“文学泉”的水长大的萧翰,儒风逸飞,用他手中的刀和笔,潜心书写着他精彩的艺术人生。他不仅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全省的各类大展,获得多种奖项,而且他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上连载的41篇颇有见地的书法评论文章,更是引起了书法界的广泛关注,他还时常有诗歌见诸各种报刊。2008年4月,《中国书画报》曾以《用才情和勤奋编织梦想——萧翰其人其书其事》为题,用很大篇幅对他作了专题报道。萧翰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员会员,荆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荆州市南纪印社社长。业界人士都称他是集书法、篆刻、书论、诗词“四位一体”的青年才俊。

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萧翰,何以能取得如此之高的艺术成就?出于好奇,我探寻了他的学艺之路。取法乎上师高古

中国书法发展到魏晋,已经是顶峰了,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唐人对晋人书法进一步规范,书法到了唐代,是韵与法的完美结合,后人已经无法超越。

萧翰的书法和篆刻虽然都走过一段弯路。但他迷途知返,很快就取法乎上,追本溯源,师法高古。

萧翰学习书法,从楷书入门,初学柳体,又写了几年的欧体,后广泛涉猎,以草书和行书为主。曾临写过多种字体,古代的“二王”、颜真卿、米芾、苏轼,近现代的康有为、黄宾虹、徐悲鸿等的碑帖都曾研习过。上世纪90年代,出于一种精神上的景仰,他选择了醇厚儒雅的苏轼行书。为了学好苏字,他购买了几乎所有能见到的不同版本的苏轼字帖,逐字记忆《苏轼法书字典》,反复临写《苏轼书法全集》,把苏字写得惟妙惟肖,几可乱真。但当他寻求变化时,却难以突破。为了求变,他毅然放弃了苏字,直奔晋唐,乃至秦汉,专心学习颜真卿的行书和汉代的章草。他之所以学习颜真卿的行书,是因为颜真卿是传承王献之的大家。他的行书既有晋人之韵,又有唐人之法,是韵与法完美结合的典范。之所以学习章草,是因为章草是今草的源头,加之章草具有篆籀笔法,古厚沉雄,与颜真卿的书法在风格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能使自己的书法作品增添质朴古拙之气。而且在学习章草时,只临习皇象《急就章》、索晋《月仪帖》、《出师表》、陆机《平复帖》等晋唐时期的经典碑帖,使自己的书法艺术占据了制高点。此外,他还穿插着临写了晋唐以上一些大家的隶书、篆书和楷书,以增强用笔的轻重缓疾,节奏对比;结构的疏密变化,似欹反正;章法上的擒纵开合,大小变化。因此,他的书法才能挥洒自由,书写性情。

再说他的篆刻。萧翰在上初中时就喜欢上了印章,课余时间用橡皮和萝卜学着雕刻。后来师从篆刻大家昌少军先生,在昌老师的指导下,走上了研习篆刻的道路。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他便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清代黄牧甫的篆刻艺术上,部分作品陆续在全国和全省的一些展览中入展、获奖。

中国篆刻有两个高峰,一是秦汉印,一是明清流派印。尽管明清流派印面目新颖,个性强烈,但毕竟供后学者发挥的空间较小,不利于篆刻家的终身发展。而秦汉印博大精深,浑穆古朴,变化无穷,是一座永远开采不尽的印学宝藏。为了使自己的篆刻更上一层楼,他毅然放弃了黄牧甫的印风,转向秦汉印,重新开始研读秦汉印的著作,重新读印、篆印、临印。他深深懂得,篆刻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必须以书法特别是以篆书为基础,篆刻先篆后刻,没有篆书的功底,则成了“刻篆”,刻印者则成了“石匠”。为了打好篆书基础,他通读《说文解字》,学习文字学专著,熟记了3000多个常用小篆字的写法,认真临写了《石鼓文》、《说文部首》以及吴让之、吴昌硕、王福庵等篆书碑帖,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篆刻艺术。

学艺有路勤为径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风雨,何以见彩虹?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赋外,更重要的是靠勤奋。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古代的书法家中,张芝池水尽墨、钟繇手画被穿、智永退笔成冢,正是他们的勤奋刻苦,才使他们的书法艺术成为了经典,千古留传。萧翰艺术成就的取得,同样源自于他数十年的艰辛爬涉。早在学生时代,为了刻好印章,他成天对照印谱一刀一刀的学习刻印。石章磨了刻,刻了磨,一直刻到不能磨了为止。白天时间不够用,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学校寝室9:30熄灯后,无法继续刻印,他就躲在路灯下或公共厕所里刻。但因光线太暗,且常常被巡夜的校领导发现,为此他还受过学校的处罚。后来,他发现寝室洗漱池底下的空间较大,便在熄灯后点上蜡烛,趴在洗漱池底下刻印。一来可以避免打扰室友休息,二来不易被巡夜的校领导发现。后来还是被班主任知道了,班主任感其精神,出面向学校领导说情,破例让他晚自习后在学校美术室写字、刻印,但规定时间不能超过晚上11:00。他深为感动,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间。然而由于过于专注,经常超过规定的时间,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著名画家齐白石有句名言,“不教一日闲过”。而萧翰则是“不教一时闲过”。他没有别的爱好,工作之余,一门心思地练字、读书和刻印。萧翰的女儿萧茗柯感其父亲的勤奋刻苦,曾为他写了一篇《三乐先生传》,传中写道:“后二十年,遂以读书、写字、刻印为乐,号曰‘三乐’。家无长物,惟满架图书,四壁书画。夏日渍汗于石田,冬夜呵冻于冰砚”。尽管如此,他还是感到时间不够用,便想到车上、厕上、枕上这“三上”的时间可以利用。于是他把要临写的碑帖准备了放大本、缩小本和悬挂本,分别放在提包里,挂在厕所和卧室的墙壁上,便于行、走、坐、卧时,都能随时观摩。特别是每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车上拥挤颠簸,不适合看书,他便在车上读帖,用手指在腿上比画。这样每天在公交车上的一个多小时就成了他有效的学习时间。

萧翰的勤奋刻苦还体现在他临摹碑帖时的认真。他每临一本碑帖,都收集多种版本,反复比较,找出差异,逐字逐句地标点文字,理解碑帖内容,并尽量背诵下来。如天下三大行书及其他碑帖,他都能倒背如流,进行背临。萧翰临写碑帖喜欢通临,就是在熟练掌握碑帖的基本笔法后,一气呵成,无论多少字,不临完不吃饭,不休息。有时一天不出门,不离座,直到临完后才罢手。最令人敬佩的是,他有一张《常临碑帖记录表》,每次临写完后,便记下所临碑帖临写的次数。从记录表上看到,不少碑帖,临写都在100遍以上。这张记录表,记录的不仅是他临习碑帖的遍数,而且是他追求艺术的执着与勤奋的真实写照。腹有诗文气自华

每项艺术的比拼,最终都是文化的比拼。艺在功外,从艺者的品德修养、学识涵养、思想境界、心胸气质、审美情趣如何,决定了他艺术水平的高低。萧翰一直认为,书法是文人的专利,没有文化的滋养,书法就没有生命和品位。只写字不读书的人,充其量只是一个写字匠,终究达不到书法艺术的高境界。萧翰有别于其他书法、篆刻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在他的身上和书法、篆刻作品里,透露出一种文人的气息,一种浓厚的书卷气。这得益于他在临习碑帖和篆刻的同时,注重读书,拼命读书,“读书万卷陶性灵”。他曾写过一首《读书》的诗。诗中写到“窥窗晓月凉如水,伴我独眠一榻书”,诗句透露出他用功读书的情景。他的提包里总是带着书,他的书房里、卧室里到处都摆满了书籍,有文学、诗歌、历史、哲学及艺术理论,更多的是中国传统文学书籍和书法理论著作。一有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尤其常读《论语》、《孟子》、《庄子》、《诗经》、《楚辞》等经典古籍,由此打下学问基础,提高写作水平,提升审美趣味,并用以修身立德,拓宽视野,滋养自己的书法、篆刻艺术。

他谨遵萧氏“居家之方,唯俭与约;立身之道,唯谦与学”的祖训,把勤学谦虚、朴实乐观、不怕吃亏、真诚待人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努力做到“书如其人”。“腹藏万卷何坦荡,立身不为浮名苦”,“贫居最是无人问,长啸当歌且墨磨”。从萧翰的这些自作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他甘于寂寞,乐于清贫,致力于艺术的高尚品德。

他通过通读《历代书法论文选》、《中国书法美学》和《中国书法史》,精读张怀瑾《书断》、孙过庭《书谱》、苏轼《书论》以及董其昌、刘熙载、康有为、沙孟海等大师的重要论著,不仅掌握了中国书法的演变和发展,懂得了取法乎上的学书之道,还感悟了书法的技法,提升了审美趣味,提高了临写水平。特别是通过对书法理论的学习,撰写了41篇书法评论文章,可见他在书法理论上下的功夫之深。

他不仅特别喜爱读古典诗词,而且还经常进行古体诗词的创作。他认为古代诗词韵律优美,节奏浏亮,富有生命的感召力。书法的节奏,就是诗歌的节奏;书法的章法,合乎诗歌的章法;书法的意境,对应诗歌的意境。“我从诗意悟书魂,帖临百家集翰墨”。他正是在经常读写诗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意境,提升了自己书法、篆刻的艺术品位。

萧翰是位很有发展前途的书法、篆刻家。我把他比做书法、篆刻界的一支“潜力股”。衷心祝愿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