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精神

学习二十大丨全省广大盟员热议中共二十大精神 掀起学习热潮(四)

发布时间:2022-11-30

图片1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民盟湖北省委把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省各级盟组织积极组织动员收看收听,广大盟员积极发表学习心得体会,迅速掀起中共二十大精神学习热潮。今天为大家摘录部分市州委员会、省直基层组织主委的学习心得。 

程彻(民盟省委常委、民盟荆门市委主委、市政协副主席):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历史经验,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了未来五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系统全面、博大精深,充满了时代激情、呼应了人民的期盼,令人倍感振奋,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各项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民盟荆门市委将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做到有形式、有内容、有载体、有声势,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深刻领悟中共二十大所确定的各项战略方针政策。彰显界别优势,切实履行好参政党职能,结合深入推进“一线协商、共同缔造”,争做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为中共二十大精神在荆门落地生根、见行见效献言献策。发挥民盟特色,充分发挥盟员专业特长、技能所长,积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各自岗位上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曹淑云(民盟省委常委、民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委员会主委):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彰显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任务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殷切期望,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目标方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服务国家富强贡献力量;同时,作为党外代表人士,我们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传承与党同心、爱国为民、精诚合作、敬业奉献的多党合作优良传统,始终保持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政治本色,围绕中共二十大绘制的宏伟蓝图和作出的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同行,汇识汇智汇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赵元华(民盟省委委员、民盟湖北省肿瘤医院支部主委、民盟同心医疗服务团副团长):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伟大旗帜的指引下,十四亿中国人民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人以民生健康为天,群策群力,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避免了旧中国每逢大疫所呈现的“千村霹雳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人间惨象的出现。中国人民在统一思想、撸起袖子加油干中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新中国革命和建设之所以能不断取得成功,离不开每个时代所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及其思想的指引。在面对第二个百年征程,奋进新时代的光荣前景下,“两个确立”的实时提出,是历史的必然,也使中国共产党在自我革命、不断锻造下,核心凝聚力及旗帜指向性更鲜明,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目标性更明确。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的一员,我们必须时刻以党为师,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认真履行参政党的职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玲玉(民盟省委委员、民盟武汉轻工大学委员会副主委):“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一名高校大学英语教师,肩负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使命,我们要明确对新时代教师角色的新定位,立志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谨记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具备了新时代教师的角色意识,才能切实配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祖国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实际中,深入体会报告精神,潜心课程思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潜心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以有效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